中国“豆子”让世界看见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9-03
  7月以来,为了给“云山”选址,他频繁往来云南与昆山。“我想打造一个面向年轻家庭、都市白领的咖啡文化体验空间,依托我们公司的产线,让这里的消费者喝到整

  7月以来,为了给“云山”选址,他频繁往来云南与昆山。“我想打造一个面向年轻家庭、都市白领的咖啡文化体验空间,依托我们公司的产线,让这里的消费者喝到整个云南的味道。”他创立的公司名为“云南农业时间”,以咖啡生豆贸易为主业,源头产线位于云南普洱与昆明。

  “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今年3月,一句褒奖让云南咖啡成为焦点。和其一起成为焦点的,还有一组数据:云南,中国最大咖啡种植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8%以上;江苏昆山,“国际咖啡产业之都”,咖啡豆年烘焙量占全国60%。从云南到昆山,从一粒豆子到一杯咖啡,34道工序,2870公里距离,将云贵高原和江南水乡“浓缩”在一起,“链”出一段东西部协作推动共同富裕和高水平开放的“醇香”故事。

  每年初春,咖啡浆果成熟的季节,咖农的货车总会围满星巴克云南(普洱)种植者支持中心的院子。泛着象牙色光泽的咖啡生豆依次通过检测,其中近八成将被装进标有“CHINA”的吨袋,运送至2800多公里外的昆山烘焙工厂,化作亿万消费者手中的醇香。

  早些年,叶萍是队伍里的一员。但现在,她的咖啡浆果还挂在枝头的时候,就会被预定一空。“种咖啡就像人生嘛,总会‘苦尽甘来’。”这句她挂在嘴边的话,是故事最动人的开场。

  叶萍生活的芒冒村距离种植者支持中心200多公里,坐落在孟连县一处海拔1670米的山梁上,是个佤族人聚集村寨。“以前,我们这里的男人在外面打工,女人在家里看孩子,种谷子。”突然有一天,她的丈夫从山外带回咖啡消息,“他说种咖啡比种谷子赚钱,我就想喊大家一起种。”

  村民不买账。“他们问我,咖啡能吃吗?种出来要拿去哪里卖?我都说不上来。”一无所知的叶萍,第一次拿回咖啡种子,像撒青菜萝卜种子一样撒进土里。但娇气的咖啡没她想象得那般好种,只好一次次刨土重来。

  种子长成树,需要3年。2011年冬天,叶萍和她好不容易动员起来的村民,终于等来了咖啡结果。但一场霜冻,几乎毁了一切。“100多亩咖啡田,冻死一大半。”村民的所有花费和损失,叶萍承担了。

  种植者支持中心的农技师王万东陪叶萍度过了那段日子。“咖啡要种在向阳坡”“株距保持在1米至1.8米”“需要高大植物遮蔽一部分阳光”……在农技师的帮助下,她像一棵从红土地拼命汲取养分的咖啡树,一天天向上生长。发黑的果子成了漫山遍野的“殷红”,她和同村伙伴终于换来“被看见”的机会。

  “2018年,我的豆子拿了云南咖啡生豆大赛冠军,那是我第一次尝我种的咖啡。别人说有柑橘味,有花香味,我只喝出来一个苦字。”大赛现场,被众人簇拥的叶萍紧张地抿了一口水,回甘立刻盈满口腔,“原来咖啡真是甜的。”

  更多的“甜”反映在大家的生活里:家家户户盖起二层石砖房,有驾照的村民买上了汽车,还有很多过去没机会读书的女孩也能翻过大山,一睹外面的景色。“以前只想把眼前的咖啡卖了,把钱尽快给到咖农手上,现在我有了更大的目标。”叶萍开始频繁出差外地,她的咖啡曾连续两年出现在江苏昆山的咖啡展会上,被越来越多的客户选中。“我想让全国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这里有最好喝的咖啡。”

  4月末,普洱进入旱季尾声。思茅区木乃河工业园里,弥漫着咖啡香气——40多家咖啡加工企业迎来2024-2025产季收官。

  “这车豆共170吨,先发昆明,再到昆山烘焙。”4月25日,送走新产季最后一批大货后,曼果糖咖啡负责人文军松了一口气。

  1995年,从未喝过咖啡的傣族人文朝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老家墨江县通关镇那速村的20亩田里种起卡蒂姆。他坦言,当年的选择只为吃“一口饱饭”。

  “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节奏,“运气”被看作关键变量。“运气好了,产量、价格就好,运气不好,产量就低,价格也差。”为找咖啡销路,文朝清和妻子拖着几百公斤的豆子跑到100多公里外的思茅卖,当一袋袋红果被运出大山,一家人的生计就有了。

  “坏运气”很快降临。2012年至2014年初,受国际咖啡期货价格下跌影响,咖啡生豆价格一度低至每公斤13元左右,包括文朝清在内的咖啡种植户连续两年遭遇“价格寒冬”。

  “当时父母不懂杯测,品质不稳定,被拒收的概率大,家里收来的生豆积压成山。后来生豆终于卖了,那收豆子的公司却倒闭了,我们只能贷款给农户们结款。”父亲的愁容成了文军心头挥之不去的乌云。为还清百万贷款,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学着父亲的样子,扛起家庭的重担。

  记录鲜果的采摘—加工—晾晒周期、计算豆子的出米率、杯测每一支即将入库的豆子……文军和妻子每天开着大货车来往红房子和木乃河,厚着脸皮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也不缺席种植者支持中心的每一次培训。终于,他们以不同于父辈的姿态,奔向新的征途。

  “父母那一辈,销量最大的是二级、三级咖啡豆,到了我们这里,最好销售的是一级咖啡豆。”杯测时的缕缕醇香化作纷至沓来的订单,小两口的咖啡版图也随之扩展。“现在,我们的产量和销售量已经从原来的年均200吨增长到2000吨。”

  佟亚伦还记得面试种植者支持中心负责人岗位时,时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王静瑛说的话。“我们在云南建立种植者支持中心的意义,是让世界知道中国也有好咖啡。”因为这句话,佟亚伦在普洱一干就是13年。

  从提出“优质优价”收购激励政策以改变云南咖啡“好坏同价”的历史,到为当地咖农提供免费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从越来越多的云南咖啡豆成为“臻选”,到云南咖啡豆拼配进所有星巴克经典浓缩咖啡,他亲眼见证云南精品咖啡率逐年提升的过程。

  2024至2025新产季,普洱市咖啡生豆产量在5.8万吨左右,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计算,当地生豆产值预计将突破百亿元,是种植咖啡以来最好的一年。“以前云南咖啡豆在国际市场上卖的是‘低价’,但质量得到保障后,我们和其他国际客户打交道时,能将价格从‘减30美分’谈到‘加5美分’了。”佟亚伦说。

  “目的地为昆山张浦镇新宁物流,全长2261公里,准备出发。”导航提示音响起,一辆捆扎雨布的大型卡车载着30多吨咖啡生豆,从昆明普洛斯物流园云南时间农业有限公司的仓库出发,驶向昆山张浦镇。

  “我们的豆子最开始是做出口的,这几年,我们想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综合考虑后,尹艺霖将目光投向昆山。

  几乎是同一时间,另一道目光从广东湛江投来。“我想做深咖啡行业,但家乡不是最优选择。”准备从老家咖啡店离职的肖国邱,同样看好昆山这座城市的“咖啡前景”。

  机缘巧合,肖国邱最终入职昆山亿政咖啡,负责对接国际咖啡采购商。短短两年,他熟悉掌握咖啡生产全流程,也亲身感受这座“咖啡之城”的崛起速度——

  站在昆山综保区内,以中国最大、最专业的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为圆心,三井物产、路易达孚等全球知名生豆贸易商进驻其中,亿政咖啡等加工企业环绕左右,向东2公里是国内目前产能最大的瑞幸咖啡烘焙加工厂,继续走10多公里就是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连接企业的道路像放大无数倍的线%的咖啡豆在这里实现从进口、仓储直至烘焙的快速流动。

  “几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能看到全球咖啡行业市场的最新动向。”肖国邱觉得,自主创业的时候到了。他为公司起名“轩睿”,专门为连锁咖啡店、商超、酒店等提供咖啡产品。

  “这几年,昆山咖啡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想云南咖啡豆能否通过‘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的助力,流向C端。”“试水”半年后,尹艺霖觉得自己“押对了宝”。一辆辆卡车,在出发与抵达之间,拉近了种植端与消费市场的距离。与此同时,更紧密的两地合作正在进行。

  时间拉回3月30日,由云南昆明市西山区和江苏昆山市张浦镇携手共建的云南省外首个跨区域型咖啡类现货交易中心——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正式在昆山签约。

  签约前半个月,昆山组团远赴云南考察咖啡产业发展情况。山坡上连绵成片的咖啡树让考察组成员、张浦镇副镇长吴伟伟看到了长期合作的基础。“他们想把好豆子从产地卖到销地,我们需要好的稳定豆源完善整个产业链,这就是一场‘双向奔赴’。”为这场奔赴“架桥铺路”的,是两地实打实的“硬实力”:西山区,昆明市主城区,“云品出滇”的重要通道;张浦镇,昆山市的“美味”重镇,集聚益海嘉里、鲜活饮品、优诺乳业等近40家高端食品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元。产销两端携手,打通种植、加工、烘焙、分拨、贸易全链条,为东西部协作埋下一粒创新的种子。

  轩睿2000平方米厂区里,涵盖前处理、烘焙间、熟豆仓、打样室等全流程环节。烘焙机急冷盘开启的瞬间,云南咖啡特有的坚果浓香随白雾喷涌而出。

  “我们产线%以上。”本着“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肖国邱和研发团队会提前拼配好样豆供客户选用,“客户在平衡风味和价格后,大多会选择云南咖啡。”

  视线延伸。瑞幸咖啡在保山设立“鲜果处理加工厂”,部分生豆送至昆山烘焙,实现“从豆到杯”的全链条把控;昆山亿政咖啡将云南全红果采摘、水洗和日晒处理等种植技术与企业烘焙、品控技术结合,推动国产咖啡精品化发展;柯乐咖啡让昆曲元素融入云南咖啡豆,推出“昆曲跨界咖啡”“昆山村咖+云咖”,提升云南咖啡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这些企业都是直接采购云南保山、普洱等地的咖啡豆,部分云南豆还会经昆山烘焙后复出口至东南亚、欧美。来自云南山涧的馥郁香气,从这里散至全球。

  “随着云南咖啡豆价格受国际期货影响上涨,以及从出口为主转向满足内需为主的市场环境变化,云南咖啡的品牌地位亟需进一步提升。”除了供需互补,昆明市西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振杰也敏锐感知到,两地携手还将促成更多可能。

  自2023年起,每年春末夏初,来自全球的咖啡豆烘焙香气都会伴随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展览会的举办氤氲开来。

  今年,展览会规模再次升级,埃塞俄比亚、越南、巴西、哥伦比亚等17个全球生豆主产区的展牌在昆山国际会展中心错落交叠,500余家全球企业及品牌负责人齐聚,串联起五大洲、全产业链的咖啡交易在谈笑声中酝酿。

  展厅中央,属于云南的咖啡展牌尤其醒目,来自云南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吸引各国参展商驻足。

  “我知道云南是中国的咖啡主产区,这次也品尝了云南咖啡。”展览会期间,云南山野的咖啡风味给巴西出口商委员会主席Márcio Ferreira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他对中国咖啡消费者喜爱的风味与烘焙方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希望咖啡原产地国家可以在生产和烘焙方式上互帮互助,推动全球咖啡行业良性发展。”

  就在昆山展览会开幕的同一天,数千公里之外的保山,全球重量级咖啡生豆赛事“卓越杯”试点赛顺利闭幕,云南咖啡同样大放异彩。

  比赛现场,144支参赛咖啡豆历经国际评审严苛盲测,最终有19支脱颖而出,其中来自云南临沧的冠军豆更以每公斤1.3万元的价格成交,刷新国产咖啡生豆拍卖纪录。这是“卓越杯”相关赛事首次进入云南,标志着云南咖啡原产地首次被纳入国际咖啡界权威评价体系。

  两地重量级展会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主题:云南作为咖啡原产地,正在赢得更多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昆山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一粒豆子,以一道跨越千里的弧线,悄然重塑中国咖啡的价值链。

  Márcio Ferreira感慨于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对未来合作充满期待。“我会更加频繁地来到这里,不是以参展商的身份,而是以出口商的身份寻求更多咖啡贸易合作机会。”可以预见的是,巴西34个特色产区的咖啡风味图谱,等待与昆山乃至中国的消费者共享。

  不止是巴西。昆山展览会上,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生产者协会与越南中原咖啡、三运物流、建发生活资材、熠果国际贸易等昆山8家重点贸易商签署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拓展生豆采购、加工及分销等合作新领域。时至今日,越南中原咖啡、法国路易达孚、日本三井物产、瑞士苏可菲纳等数十家国际咖啡头部企业相继将昆山作为“最佳着陆点”,昆山也已与埃塞俄比亚、巴西、乌干达、巴拿马等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沟通联系,一条包括进口、仓储、物流、烘焙、研发、销售在内的“咖啡生产线”,让昆山形成千亿级的“买全球、卖全球”咖啡产业规模。再看云南。仅以2024年为例,云南全年出口咖啡3.25万吨,同比增长358%,远销荷兰、德国、美国、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稳居全国首位。

  云南与昆山,在“出”与“进”、“产”与“贸”间,凝萃出独属于东方的咖啡韵味。

  “两地合作,有利于拓宽中国咖啡出海类型,增强中国咖啡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为未来中国产生自己的世界级咖啡业巨头奠定坚实基础。”今年以来,云南与昆山两地的频繁互动引起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的关注。在他看来,二者协同,能实现渠道、加工、规模、品质的多重优势集成。“最重要的是,东西部产业协作,云南咖农增加了收益,江苏有了更扎实的产业根基,这才能让代表中国的云南咖啡更好地走向国际。”